馬克思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者,他關注的,是當時少數幾個先進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階級問題;對帝國主義之下的殖民地問題以及封建帝國(如當時俄國)內部的民族解放運動,他生不逢時,沒有很深入研究。馬克思死後,列寧始認真關注「民族問題」並提出清晰立場: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支持民族自決和民族解放運動,並視之為世界革命重要一環。列寧這個立場是有爭議的,因為不少人認為,當時帝國內部或殖民地發生的反抗運動的工人階級色彩很淡,充其量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值得馬克思主義者分神兼顧、支持。列寧不這樣看,有他的理由:資本主義已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本來無法解決的國內階級矛盾,由於資本家把一部分剝削轉移到殖民地而得以緩和;故若落後地區出現民族解放運動,切斷帝國主義的生命線,先進國國內階級矛盾必然激化,無產階級革命便會發生。因此,列寧十分重視帝國版圖裏的民族自決和民族解放運動,更支持少數民族脫離大國而獨立,只要這些運動能在適當引導之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這套理論,在沙俄時代行得通,但一九一七年,俄國在他領導之下革命成功了,前帝俄勢力範圍以內的民族自決意識卻無稍歇之勢,俄羅斯共產黨此時應該怎樣看待這些意識呢?當時的形勢是,帝俄時期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名義上已取得獨立,其中一些竟然反叛,引起內戰,列強蓄意扼殺新生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英、法、德、日、美等國都派兵支持俄國境內的反蘇維埃力量如白俄(Belorussia)等。一九二一年,俄共在內戰上取得勝利,列寧便開始處理前帝俄境內各少數民族獨立國如何與俄羅斯共和國合組新國家替代帝俄的問題。當時列寧已經患病,此項工作遂交給史太林。一九二二年九月,史太林擬好了〈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和各獨立共和國的關係〉這個文件,不僅建議把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阿美尼亞五個少數民族獨立國併入俄羅斯共和國成為五個「自治體」,還提出各自治體的最高當局必須接受和執行俄羅斯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國防、外交、外貿、財政、糧食、勞工、經濟這七個方面的決議。這個方案,五個少數民族共和國有三個反對。當時列寧在高爾基市養病,看過此方案後,大為生氣,痛罵道:「那個格魯吉亞人(按:指史太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俄羅斯惡霸,大俄羅斯主義者,實質上是個壞蛋、獨裁者,一個典型的帝俄官僚,……完全忽略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對少數民族採取寬鬆政策──寧可過於寬鬆而絕不能過緊,因為對少數民族而言,沒有對被不平等看待更令他們反感的事。」➀ 列寧隨即寫信給國家主席卡門尼夫(Lev Kamenev➁),強調俄羅斯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和國必須以完全平等的身分進入一個共同體,而此舉不是要取消各共和國的獨立性,而是在各共和國之上加建一個共同體。➂ 經更改後,文件確立了以下幾點:
(一)俄羅斯和五個少數民族獨立國共同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USSR),每一成員國保留自由退出聯邦的權利;
(二)最高蘇維埃執委會成員按各共和國人口比例組成(據此,俄羅斯約佔一半席位);
(三)各共和國代表輪流擔任執委會主席。
之後召開的蘇共第一大以全票通過這個文件;同年十二月三十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成立(這個名詞不含「俄羅斯」一字)。其後,列寧參考美國聯邦制,打算進一步提議「蘇聯」只負責軍事和外交,其他事務由各成員國全權獨立處理(此即與香港特區享受的「高度自治」一樣!)可惜列寧很快便去世,未及落實此構思。
列寧死後,史太林清洗其對手及列寧支持者,然後陽奉陰違,令大俄羅斯主義無限膨脹,名義上獨立的少數民族成員國都變成俄羅斯的附庸。此舉所引起的怨憤,在史太林身後愈積愈烈,最終成為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的最重要動力。
四九年中共建國,國體有異於列寧當年締造的蘇聯,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政體以「自治區」的方式出現。有這個分別,是因為毛澤東等人知道,如果採用列寧的蘇聯模式,讓少數民族組成獨立共和國加入「中華蘇維埃」而保留退出的權利,則這些共和國有被史太林「撬走」的危險。對新中國成立「自治區」的做法,史太林不便反對,因為當年他正是此模式的倡議者。
列寧主張給少數民族共和國平等地位和獨立的權利,得到成員國廣泛擁護,蘇聯因此順利成立並有很強向心力;史太林反此道而行,蘇聯卻被少數民族唾棄,最終解體。這個歷史教訓,迷信中央集權的中共視而不見,一味把蘇聯解體的原因說成是西方搞顏色革命離間的結果,十分可惜。
註:➀見英文版《列寧全集》卷三十六 "Last Testament: Letters to the Congress--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ties or Autonomisation"(「少數民族問題或所謂的自治化」);➁Kamenev是列寧親信,列寧死後任蘇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一九三六年被史太林誣告反革命後遭殺害;➂英文版《列寧全集》卷四十二,頁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