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量度一個國家擁有多少人本資源不容易,多數發達國都做這方面的估算,發展中國家則較少,今年十一月,中國內地始有一個比較嚴格的估算結果。發表這個估算的,是中央財經大學屬下「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中心」,具體領導研究計劃的,則主要是幾位大陸旅美經濟學者,包括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李海崢(中心負責人)、夏威夷大學的王小軍、紐約州立水牛城大學的劉志強(劉九十年代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是當年筆者同事),以及美國學者Barbara Fraumeni,後者便是一般用以量度人本資源的Jorgenson-Fraumeni指數的創制人。研究報告英文版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出版(NBER WP#15500),七十頁的資料很詳盡,覆蓋一九八五至二○○七這二十二年。
一九八五年,全國人本資源總值二百七十億元(八五年人民幣.下同),至○七年增長至一千一百八十八億元,平均年增幅為6.78%。人本資源以這種速度增加不算快,低於大陸近年GDP增幅甚多,故二者比例,從八五年的三十倍降至○七年的十八倍;與西方國家比,還是偏高,例如美國○六年的比例是十五倍,反映中國大陸的單位人本資源對GDP的貢獻低一些。此外,人本資源總值與實物資本總值的比例亦從十六倍下跌至十一倍,反映近年大陸在現時發展模式之下,實物投資過快過剩。這與中國大陸居民總消費佔GDP比例近年拾級下降,是同一回事的兩面。報告顯示,中國的人本資源總值很高,全世界第二,但只是美國的四分一強,人均值則更低。中國人口增幅既然已開始放緩,GDP若要追上美國,只能寄望人本資源總值快速增加。
報告亦顯示兩點隱憂,其一是農村人本資源總值增加幅度,歷年都比不上城市;○七年時,農村總值只是城市的一半。一個原因,當然是人口不斷從農村流向城市;但更重要因素,是一般農村的人均知識增長落後於城市。這樣的話,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幾乎無可避免。另一個隱憂是,全國女性和男性所擁有的人本資源差距,也一直在擴大,○七年時,「能頂半邊天」的婦女人本資源總值,只是男性的七成,清楚反映國人在教育投資方面,還是重男輕女,而且二十多年來,差距還稍見擴大(期間男性人本資源總值增加三點五倍,女性三點二倍)。
往前看,假設人本資源投資回報率不變,只考慮人口增加的話,則由○七至二○二○年,大陸人本資源總值年增幅將大幅跌至0.61%,僅達過去二十二年平均值的十分之一。這個結果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但值得中國政府留意。中國對教育投資長期偏低,○六年時,只佔GDP的3.1%,還比不上非洲的烏干達。若人口增加速度下降,教育投資比例持續偏低,則人本資源總量更難急增,GDP要追上美國,最終會有困難。
這些都是就量而言。質方面的提升,困難當然更大。錢學森在世時,曾經慨嘆中國教育系統出不了「大師」;近年學術腐敗當然是一個問題,但學術思想自由長期受政治和其他因素限制,恐怕是更大原因。這些問題解決了,中國大陸的諾獎成績落後於海外華人的局面,才能打破。我們期待這一天的來臨。